我从大兴安岭南麓的呼伦贝尔长大,那个地方位于齐齐哈尔以南、嫩江以北,周围弥漫着关于日军地下仓库的种种传闻。记得有些上山采伐的工人曾在密林深处发现过成团的带刺铁丝网,而有人则声称曾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山洞口看到里面有木栅栏,但因为没有带手电筒,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并未深入探索。等他们回去时,原来的山洞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。农场在翻地时,也常能挖到很长的机枪弹壳和炮弹残片。查阅地方志后才得知,原来王明贵(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六军三师代师长、第三支队支队长)支队曾在此地与日军激烈交战。
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无疑埋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。作为扑火队员,我曾深入博克图大山,至今仍记得当时的震撼:一山连着一山,密林中根本看不见十米之外的景象。即使是数千人,甚至百万大军若进入这里,也能轻松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与大自然的雄伟相比,人类显得如此渺小。大卡车在这片红松林中,就像微小的甲虫;而当年日军的“豆丁坦克”若进入“小河沟”,也许连一个车轮都能被埋没。
1945年,随着日本的投降,许多日军的武器装备和负隅顽抗的士兵被藏匿在东北的各个角落。时任军统局北方区区长、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文强,负责调查日本占领东北期间的军事部署时,获得了一份震惊情报:
展开剩余71%“日本关东军在东北沿中苏边境建立了长期准备与苏联作战的‘地下长城’,其中储备了足够十年使用的粮食和补给,甚至能够与外界通话和发电报。此外,还有三十万日军在未投降之前已经潜伏下来。”
这份情报由文强的下属、军统东北区情报组长张瑞提供。张瑞是通过讯问一名日俘得知的这一情况。文强立即组织调查,指示手下大力寻找线索。他动用了军统和东北行营的特务力量,在整个东北范围内展开了广泛搜索,然而整整一年过去了,依然未能找到所谓的地下要塞。没有精确的地图,想在这片广袤的万山丛林中找到日军精心隐藏的工事,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张瑞回忆说,文强在东北已晋升为中将,对外公开的身份是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。他还特别感谢两个人的帮助,记得文强曾在《口述自传》中提到:“日本投降后,我跟随胡宗南到郑州参加受降仪式,回到东北后,胡宗南和孙连仲两位司令长官为我写了电报,称赞我在抗日战中的表现,建议提升我为中将,蒋中正也批准了。” 1946年,文强正式晋升为中将,而他的工作也从此重心转向了东北。
文强还提到了一次宴会,那时他在张树勋家招待几位日军高级官员。席间,文强与福田德次郎(日军中将)和其他日军高层展开了交谈。福田当时是日本关东军派遣到东北的特务头目,负责组织一些日军士兵和侨民在投降后秘密潜伏。文强通过巧妙的对话,得知福田和其他人曾在长白山区和周边地区与苏联红军激烈对抗。
宴后,文强决定派遣特务前往长白山一带进行实地调查。他成立了一个“日军招降组”,准备与潜伏在长白山的日军残部联系。然而,由于解放区的封锁,计划多次未能如愿。直到1946年10月,文强才得知关东军在长白山的残部确有踪迹。通过沈阳的小关东军械厂,他得知了日军残部的分布、装备和人数,还知道了一个名为“皇族联盟”的组织在背后主导了这群残余日军的潜伏。
文强的调查工作一直没有停止,尽管他通过情报手段逐渐揭开了一些日军隐藏的秘密,但真正的地下要塞依然没有找到。直到1997年,东宁县的日军遗留军用仓库中意外发现了一些军用地图,揭示了文强几十年来未解的谜团。
这次发现证明了,日军在东北与苏联接壤的边境线构筑了一条庞大的地下防线,包括海拉尔等地的地下要塞。虽然找到了设施和物资储备,但那些潜伏的日军却早已不见踪影。文强的努力,虽未能在当时揭开真相,但至少为后人提供了些许线索。如今,遗留的这些秘密,依然让人感到无尽的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-股票配资佣金-沈阳配资开户-最好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